法律人生 > > 正文
律师推荐
相关推荐
咨询推荐
南北方“过小年”相差整整一天,难道灶王爷忙不过来?
日期:2020-01-19 浏览次数:0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庙、道观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发展至今,过小年的时间变成了一个是腊月二十三的北方小年,一个则是腊月二十四的南方小年。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南北方过小年时间的不同呢?
什么是小年?有句古话叫"民以食为天",随着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粮食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然而在中国古代,“吃饱饭”对老百姓来说至关重要。
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较为落后,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也很少能产出粮食。其中,主要是由于封建王朝赋税十分繁重,百姓不但每年要将所产粮食大半交出,代替需要缴纳的苛捐杂税。如果遇到天旱、水灾、蝗灾等情况,很有可能颗粒无收。
古代生活十分不易,因此老百姓将“吃饱饭”、“穿暖衣”、“年年风调雨顺”等期望寄托于上天。他们相信天上是有管理人间各个方面的神仙存在的,比如有管理降雨的龙王和雷公电母、有管理个人财产收入的财神、还有管理各家灶台烟火的灶王爷。尽管按照现在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迷信的思维,古代老百姓对“神仙”故事深信不疑。每当逢年过节之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祭拜神仙,以求来年家人能在神仙的庇护下衣食无忧,平安顺利。其中,腊月二十四这天正是被百姓用来祭拜灶王爷的日子。
宋代有个说法叫“官三、民四、船家五”,简单点就是宫中、官府的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平民二十四过,船家还要晚一天二十五才过。明朝以来,当官的与平民之间的小年区分越来越模糊。
到了清朝时期,皇帝一般会在腊月二十三祭祀上天,接着又要在腊月二十四祭拜灶神,接连两天举行两场大型的祭祀活动,既耗费精力又劳民伤财。为了体恤民情、节省开支,从雍正皇帝开始,将祭祀上天和祭拜灶王爷的活动统一放在腊月二十三一天举行。
当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政治中心,官僚机构较多,他们纷纷效仿雍正帝的做法,将祭拜灶王爷的活动放在腊月二十三进行。北方百姓也依照这个办法行事,渐渐地形成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而南方很多地区,由于清朝的管制力度不够,以及常年远离统治中心,百姓们根据传统风俗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神过小年。
时间久了,就形成今天的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的格局。祭灶吃糖瓜、剪窗花、放鞭炮、吃饺子、扫尘等小年习俗也就应运而生。南方的扫尘习俗就尤为盛行,在腊月二十四日需将家中大到衣橱衣柜小到房檐蜘蛛网都是要进行清扫的,将家中添置的家具清洗干净以迎接新的一年。
中国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的确不一样,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相互融合,所以现在的小年大家是南北通吃。其实,正因为这种不同习惯形成的文化差异,显示出我国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有趣的文化内容。如今,中国人越来越开放,思想越来越包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逐渐大团结,这才是大家过小年的真正意义所在。
团团圆圆过新年
辞旧迎新之际,驱走旧岁的严寒,迎来新年的温暖,小年到来送上祝福,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薪资合心,日子暖心,时刻有笑颜,生活过得很悠闲,赚钱发财不等闲,好运幸运喜相连!小年夜快乐!
推荐阅读
- 生活明朗·奋斗精彩丨迎“五一”春游活动看过来~2024-05-14
- 精彩绽放丨信凯律所庆祝“3·8”国际妇女节主题活动成功举办2024-03-28
- 信凯视角丨“私造浮桥案”再审改判:彰显法、理、情的统一2024-01-03
- 信凯视角丨从严惩治私募基金犯罪!“两高”最新发声2024-01-03
- 信凯快讯丨隋荣荣律师受邀参加社区“企飞加速器”活动并开展普法宣讲2023-12-26